威尼斯入口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喜迎十八大】硕果满枝醉金秋


2012年10月23日 00:00  点击:[]

--十七大以来学校科研工作巡礼

(通讯员 何志霞 周甲子)科学研究是高校办学水平最具显示度的度量尺,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校历来重视科研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坚持把加强和提升科研实力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学科建设日趋完善,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人文社科硕果累累

“十七大”以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遵循“注重内涵、强化特色、跻身一流”的发展理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展现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优势,推动了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已获人文社科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7项,省部级项目700余项。近五年来,我校共投入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16869.06万元,其中人文社科项目进帐经费近5000万元,与前期同比,增长了218.7%。5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我校在高级别项目上均有重大突破。2008年1月,公共管理学院刘湘溶教授的“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获批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现了湖南省和我校在国家社会科学最高级别科研项目上零的突破。此后,历史文化学院周秋光教授的“中国慈善通史”、商学院刘子兰教授的“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长期政策和长效机制研究”、文学院蒋冀骋教授的“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等也相继获批立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今年,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苏丰博士申报的《中国环境美学》(英文)项目获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这是我校首次获此类项目,同时也实现了湖南省申报该类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近日,蒋冀骋教授的研究成果《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音》成功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我校教师研究成果首次入选该成果文库。2009年,我校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首次进入全国高校前十名。2012年年初至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再创我校历史新高,达到31项。

高水平的学术论著和获奖成果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2007年至今,我校共发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约6500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2000余篇,各类转载接近500篇。出版著作700余部,其中专著360部。共获得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1700项,其中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67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2项。2012年8月,在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成果评奖中,我校共有45项成果参评,26项成果获奖,获奖率达57%。获奖数量比上届增加了9项,继续保持该类奖项获奖数量全省第一的领先位置,显示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质量进一步提升和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自然科学再创佳绩

2007年来,学校着力提升科研水平,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实力强劲,高层次项目不断增多,创新水平显著提升。近5年来,新增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8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8项,省部级项目461项。共投入科研总经费41928万元,其中科技项目进帐经费32200万元,与前期同比,增长了248.6%。

“十七大”以来,我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53项,获资助经费共计10239.4万元,与前期同比,项目数增加1.5倍,经费数增长305.5%。其中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重点项目4项,在省属高校中项目与经费数处于前列。学校承担高层次或重大科技项目能力进一步增强,原创性高层次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明显增多。新增“973”、“86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7项,获资助经费4208.68万元,与前期同比,项目数增长1倍多,经费数增长了192.27%。其中我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1项,“973计划”专项1项,梁宋平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我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主持的国家“973计划”项目“我国特有产毒动物多肽毒素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实现了我省省属高校在该类项目上零的突破;主持和参加国家“863”项目(课题)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4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6项。

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孕育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2007年来,我校自然科学研究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8项(参与完成6项),与前期同比增长了35.7%。其中生命科学学院刘少军教授课题组完成的“新型和改良多倍体鱼研究及应用”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施咸亮教授课题组完成的“小波与奇异积分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成果获得2011年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五年来,我校新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近5年来,我校共发表SCIE收录论文1233篇,EI收录论文528篇,科学引文索引被引1703篇4748次,居于全国高校前列。欧阳钢教授、栾升教授、夏立秋教授等人的课题组分别在国际著名刊物《化学评论》、《PNAS》、《自然-生物技术》(合作)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梁宋平教授等人的课题组的一篇论文入选世界医学领域千篇优秀论文。数计学院罗治国教授的一篇论文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200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新获国家授权专利66件,同比增加了247.4%。

学科建设捷报频传

学科是实现大学功能的支撑点,要占据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就必须建设若干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视学科综合实力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培育与建设,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与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构建了三级四类重点学科建设体系,拥有发育生物学等6个“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伦理学等9个“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数学等22个“十二五”湖南省重点学科和理论物理等3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各级重点学科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整合优势力量,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构筑大平台,承担大项目、获得大奖项,创建大品牌。2012年,我校化学、物理学两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数在全国师范类大学中排名第五,在全国地方高校中排名第二,在湖南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我校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数在湖南区域高校中并列第一;“十二五”湖南省重点学科数名列省属高校第一。

一流的科技平台是取得一流成果的重要保证。为了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学术竞争力,学校以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资源共享。学校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心);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湖南省重点(工程)实验室;拥有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8个;拥有长沙市创新平台2个。学科平台建设有力支撑了重点学科的发展,为高水平科学研究、一流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条:喜讯: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捷报频传 下一条:学院开展关爱孤残儿童义工活动

关闭